筑牢数据根基,赋能医院管理:病案管理科数据治理实践路径—《三级医院评审标准(2025年版)》

一位三甲医院病案管理科长讲述:作为病案管理科科长,我深刻认识到在《三级医院评审标准(2025年版)》(以下简称《新标准》)背景下,“病案首页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”已跃升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命脉。病案管理科是数据治理的关键枢纽,必须构建系统化、全流程的治理体系,为医院等级评审、DRG支付、国考、临床决策等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撑。具体实践路径如下:

一、 构建严密的制度规范体系,奠定治理基石

1.  严格对标国家规范: 确保所有病案信息采集、编码、录入严格遵循《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》及国家最新版ICD-10(临床版2.0)、ICD-9-CM-3编码标准。这是保证数据标准化、可比性的前提。

2.  设立数据质量“红线”: 根据《新标准》精神,将“数据错误率超10%”视为评审的“一票否决”前置条件。科室需建立明确的数据溯源机制和分级问责制度,明确临床医师、编码员、质控员等各环节责任,确保源头数据真实。

3.  强化人员资质与能力: 严格执行编码员持证上岗要求,控制非专业人员比例(≤20%),科室负责人需具备丰富经验(≥5年)。建立常态化“临床-编码”双向培训机制:编码员深入临床理解诊疗过程,临床医师则重点培训首页规范填写、主要诊断/手术选择原则及术语规范,消除沟通壁垒,减少因理解偏差导致的错误。

二、 实施全流程闭环质控,确保数据生产质量

1.  落实三级质控体系:

 一级(临床源头质控):强化临床医师责任,要求其在规定时限(如24小时内)完成入院记录等基础信息填写并自查诊断完整性、主要诊断选择的合理性。

 二级(职能部门过程质控): 病案科质控员进行常态化、全覆盖的月度抽查,核心关注“主要诊断/手术编码的准确性”、“并发症/合并症填报的完整性”,并严格监控病历归档时效(目标:3日内归档率≥90%),利用病案示踪系统自动预警催还。

 三级(院级终末内涵质控): 组织副高以上临床专家对归档病历进行内涵质量抽审,重点核查“病程记录逻辑性、诊断依据充分性”,并与编码结果、DRG分组进行一致性校验,确保数据反映真实医疗过程。

2.  聚焦关键环节强化:定期统计分析编码错误类型(如主要手术漏编、合并编码错误、编码规则理解偏差等),形成问题清单,精准反馈至相关临床科室及编码员,实施针对性整改与再培训。

三、 深化智能技术应用,提升治理效能与精度。

1.  部署AI智能质控工具:应用人工智能技术,在病历书写、首页填写、编码等环节实现实时、自动化校验。例如:自动识别首页必填项缺失、逻辑矛盾(如诊断与手术不符、费用项目异常)、并发症漏报风险等,在数据录入环节即时拦截错误,大幅降低人工疏漏。利用NLP技术结构化提取病历文本关键信息,辅助编码员精准匹配标准编码,减少主观差异。

2.  推动系统互联互通与升级: 按照《新标准》对“智慧医疗分级评价”的要求(目标达到6级或以上),升级信息系统,实现医嘱、检验、检查、手术、护理等全流程业务闭环管理,确保病案数据来源可追溯、过程可监控。改造HIS接口,与国家医保DRG平台、卫生统计报表(如卫统4表)实现数据自动对接与映射,消除人工转录、转译环节带来的二次错误风险。建立强大的病案信息查询系统,支持3年以上历史数据的快速、复合条件检索,满足评审追溯与大数据分析需求。

四、 建立常态化监测与安全保障机制

1.  实施数据质量动态监测:紧密对接《新标准》要求的55个单病种、26个重点专业质控指标,按月监测分析病案首页相关数据的波动趋势(如低风险死亡率、重返率、并发症发生率等)。通过数据异常波动反向驱动临床路径优化、诊疗行为改进。在科室内定期组织编码员“技能比武”等活动,持续提升编码准确性和工作效率等基础能力。

2.  筑牢数据安全与隐私防线:物理库房严格执行防火、防潮、防蛀、防盗标准。电子病历系统采用符合国家要求的加密算法(如国密算法)进行存储与传输,并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。建立严格的病案信息调阅制度,实行基于角色的身份认证与权限分级管理,对司法调阅等敏感操作进行独立日志审计,确保患者隐私信息绝对安全,规避泄露风险。

结语:《三级医院评审标准(2025年版)》的核心导向是“以数据代现场”,病案首页数据已从单纯的医疗记录载体,跃升为医院运营管理、质量评价和战略决策的核心资产。病案管理科必须主动转型,以制度为纲,确保规范统一;以流程为链,实现全闭环质控;以技术为器,提升智能水平;以监管为盾,保障安全可靠。唯有构建起贯穿“标准制定-数据生产-质量校验-安全应用”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体系,才能真正捍卫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,为医院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、可信的数据驱动力。

留下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在线客服
在线客服
热线电话
QQ客服